《Die Mittagsfrau




【作者】茱莉亞‧法(Julia Franck)
【譯者】闕旭玲
【出版社】商周出版
【出版日期】2008年1月6日

       這會是一本讓女人們感觸很深的作品,無論哪個時代,總是被犧牲、被忽視、被輕視的那一群,即使再怎麼宣揚:男女平等,但,有時候,「女人」依舊不斷重複著那所謂的宿命。

        作者依自己父親的童年遭遇寫成《午間女人》,七歲即被母親(也就是作者從未蒙面的奶奶)獨自留在車站,僅說聲:她馬上回來,但一直到父親年老死去,那位母親依舊沒有回到七歲孩子的身旁,以此為契機,作者開始調查祖母的消息,在本書的自序中,作者寫道:「我並不想為她做出一個合理的解釋.......我只是想寫、想說故事,想盡我所能,嚴謹而詳盡地說故事。」

        作者賦予的名字:海蓮娜,故事從她同樣是七歲的兒子-彼得講起,德國正處於戰亂之際,四處哀慘一片,而海蓮娜身為護士,理所當然整日出入於醫院,大夜班、早班、午班,對海蓮娜而言,或許面對病人會比面對她的兒子還令人高興,為什麼?可能是她已不懂得如何「說話」,接著故事一轉,本該對世界充滿無限幻想,同時有才有能的海蓮娜,無時冀望著能夠讀大學,但家庭的不尋常,母親的漠視、父親的毅然從軍,唯一可依靠的姐姐,也不再那麼那麼專屬海蓮娜一人,爾後離鄉背景的姐妹倆,來到了柏林,一個看起來比較華麗平和的地方,隨著馬車奔馳,也將海蓮娜帶往一個她必需堅強的世界。

       很難想像得到,「拋棄」也是一種母愛,很殘忍、很無情,可是卻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,於是母親決定,又或許她也不懂得要怎樣面對她的孩子,一個需要人對談、陪伴的孩子,但海蓮娜自己,經歷了生離死別,已經是個習慣於封閉自己,理性堅強的海蓮娜,在沒有母愛的家庭生長,自己的存在好像只有心跳聲能夠證明,沒有人需要自己,這多可悲,人或許活在世上,就是不斷尋找著可以說話的對象,一如,《午間女人》這書名所意涵的傳說。搞不好,午間女人也只是想找人講講話。

        能夠不長大不懂事,依舊還是那個整天歡笑的女孩,其實會是怎樣的幸福呀,又如小彼得一樣,七歲以前,母親就是他的全世界,卻又怎麼知道,當他深深熟睡時,母親卻思慮清晰地準備他的行李,將錢、金戒指仔細藏匿,輕描淡寫的筆觸,母親過於理性的喃喃自語,實則一字一句撞擊著讀者的心,這樣的母親,到底是無情?還是有情呢?

        看完之後,真的會忍不住深深嘆息,無論是開頭的小彼得,或者是那位叫做海蓮娜,還是那個艾利絲,當然,更令我最為不捨的,就是那段一觸即合的甜蜜愛情,很多的如果,都來不及,而命運又開了極大的玩笑,正當另一段愛情來臨時,卻又只是更加磨練著海蓮娜的單純,啊,女人呀女人,特別是同是身為女人,就是特別能夠感受到,女人的淚、女人的笑、女人的沉默,亦或是女人的絕情,有時候都是先撕碎自己的心,讓自己無痛無覺,才不會曉得,把自己的孩子獨自留在車站時,那聲聲「母親」的椎心刺骨。

        這是一種很奇特的讀書過程,剛開始實在無法認同母親拋下孩子的舉動,百思不解,再怎麼戰亂、再怎麼衣食匱乏,為什麼母親會這樣將孩子留在混亂喧囂的車站,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,參與了年輕少女變成女人的人生旅程,總感覺很痛、很不捨,無不期盼著,書中的年輕少女可以從此一帆風順,但每次的期盼又每次的落空,最後,故事依舊不算終結,這是作者給予了些許仁慈,還是另一種的殘酷?

        這是一本讀起來不算輕鬆的作品,可是真的會令人想好多好多,好久沒思考了是吧?就來讀讀《午間女人》,或許讀完的當下,會令你有想要擁抱父母的衝動,那就擁抱吧!


以下心得會外事

        感謝商周的試閱本。

        看到書名,本來直覺以為是有關「午餐」(當時我餓了)XD

        最推薦的讀法,先閱讀午間女人的傳說,然後自序,然後看完整本書,再回過頭來閱讀那小段午間女人的傳說,第二次的閱讀肯定會比第一次感受到的還要多很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啊~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