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艋舺》(國片)


【片名】艋舺、
MONGA
【上映日期】2010.02.05
【編劇】
鈕承澤
【音樂】陳珊妮
【導演】
鈕承澤
【監製】李烈
【書法題字】徐永進
【演員】
阮經天、趙又廷、鳳小岳、蔡昌憲、黃鐙輝、柯佳嬿、馬如龍、席曼寧、王識賢、陳漢典、邢峰、林秀玲
【官方網站】
http://mongathemovie.pixnet.net/blog

        一個菜市場的叔叔說:好看!

        一個菜市場的阿姨說:台灣也是拍得出黑幫電影嘛!

        一個菜市場阿姨叔叔的小孩說:哎唷,晚上我會做惡夢啦!

        《艋舺》不用我多做介紹,也無須再冠上怎麼的噱頭,反正已經是每天被相關新聞給轟炸了,在菜市場阿姨的號召下(三個大人+一個13歲小孩),一同進了戲院,買到了第二排的位置,看到眼花脖子酸,還是覺得...爽!

        故事描述1980年代的艋舺,五名年輕人組成的太子幫,以此為開端,從黑社會的角度切入,關於那個年代的情與義。

        在拍攝《艋舺》期間,當地居民不只一次提出反對聲浪,認為劇組拍不出真正的艋舺,艋舺不代表情色、不代表砍殺,然而我卻認為,無論以何種設定來描繪,以天使、以惡魔、以撒旦,最終還是歸於一點:到底你看不看得懂導演想要說的話?國外拍攝黑幫電影就是氣魄、威猛、帥氣,台灣拍攝黑幫電影就是抹黑古街?就是鼓吹暴力?黑道偶像化?

        有的人看完會滿腔熱血,認為自個兒也應當來組個太子幫,叱吒風雲一番,有的人看完直接把「艋舺」與暴力畫上等號,成為拒絕往來的觀光景點等等,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道理,有張白紙上有個黑點,你關注的是那黑點,還是那整張的白紙?

        這就像我所居住的台中一樣,每個人想到台中,除了太陽餅,隨之而來的關鍵字是什麼?我想大夥兒心照不宣。某種層面來講,台中不也很《艋舺》?或許能像聖嚴法師的那四句箴言:「面對他,接受他,處理他,放下他」,許多黑暗面是大家所避而不談的,然而它不會因此消失,化危機為轉機,這不也是電影常常帶給人們的希望。

        哈,越講越嚴肅,只想說,看電影嘛,有時候關鍵在於別太「較真」,別太為那些刻意誇張的戲劇效果所惱怒(當然也無不可啦...爽就好),全心投入導演編劇想要說的故事,就像小時後從未懷疑過《白雪公主》為什麼一個吻就能甦醒、解毒,總而言之,你想怎麼看就怎麼看,爽就好。

        像我這回,居然坐到第二排的「佳位」,好處是,前頭都沒有人擋,就像在自家看電影一樣,足爽呀!還可以與和尚、蚊子超近距離接觸(阿姨補充說:連痘痘都看得到唷!XD),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體驗,從頭到尾毫無冷場,絲毫不讓觀眾有稍作喘息的機會,反而還會比劇情更為激動,很想看看這起衝突,到底是會如何收尾。

        當最後一場廝殺,老大與卒仔的差異,會在第一時刻浮現腦海之中,什麼樣的氣度叫做老大,什麼樣的表現只能被稱作卒仔,可就在一切趨緩之後,老大與卒仔相差無異,只是在追求睡得一頓安飽而已。

        風往哪個方向吹,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;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,可是最後遍體鱗傷,我才知道我們原來都只是草。

        《艋舺》除了那些血光四濺,也挺純愛的,同時還隱約發現了微量BL,五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夥子群聚廟口,輕狂、無畏與開不了口的寂寞,男人與男人之間以及長大的界線,這部片子也很像之前看過的《囧男孩》,這時我們就能發現到,我們大家都一樣。情與義非幫派專屬,這不只是談論在黑道的生存之道,也是你我、不論黑的白的,不也都是生存在這相同的世道,《艋舺》是黑道電影,也是一部「人」道電影。

        台灣戲劇都有個粉妙的巧合處,大紅大紫的作品,往往都是靠這些硬底子的老演員們來為年輕演員壓住陣腳,無須過多的肢體動作、誇張言語,像劇中的GETA老大只稍一句話:你厚、你厚(台語),就猶如神力灌頂,讓觀眾輕易就能夠進入劇中的時空,還有那逞兇鬥狠的文謙-王識賢、Masa老大-邢峰,能看到眾多硬底子演員的尬戲,真的是觀眾們的福氣。

        《艋舺》有許多「只能意會,無法言傳」的細節,點到為止、又不流於「藝術」層面,讓整部片多了更多自想空間,每個觀眾都能依自己的看法來解釋。看我這篇聊這麼多,事實上,這次入場太晚錯過開頭了啦!雖然MISS的時間不長,可是就是少了什麼味,還要再去找個時間來欣賞一次呀!

        P.S.剛剛看到電影原聲帶的「卡司」,WOW,也特強的說:張懸、陳珊妮、蔡健雅、李玖哲、草蜢、1976,還有兩位男主角阮經天、趙又廷的演唱耶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啊~梅子 的頭像
    啊~梅子

    啊~梅子嗑戲劇

    啊~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